“武冈建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,繁华鼎盛期应在明朝。岷庄王朱木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八子。太祖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封甘肃岷州,史称岷庄王。太祖二十八年(公元1395年)就藩云南。因皇室内部争斗,惠帝(朱允火文)建元元年废为庶人,迁福建漳州。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朱木便复封,并于仁宗(朱高炽)洪熙元年(公元1425年)迁武冈。岷王朱木便在武冈传14代,历时252年。
当时,有一叫王祖清的人在朱木便身边为官,积累了一些财富。后来王祖清的长孙王政海看中了浪石(当时叫李家坝),于公元1409年,迁来定居。因其后山上石板层层翻起,形如波浪,亦取‘浪人至此,如石生根’之意,遂改李家坝为浪石,此名一直沿用至今。清康熙52年起修建大院子,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,修建二房头、上房头、刘家坳。
此后王家在此代代相传,并且王氏子孙中出了不少官员,在朝廷当官者为数众多。从明清到民国期间,王氏后裔不断购田产,建房屋,形成了现在的古民居院落。王家兴旺时,四处雇长工,请短工,以至现在居住在古民居的人群中,除了王氏这一大姓外,其他姓氏达25种之多。
王家子孙繁衍,浪石村富裕兴旺,石板大路四通八达,通向周边的邵阳县、新宁县、隆回县、洞口县、武冈城,成为周边各县边境的经济中心、交通枢纽。曾经店铺林立,商贾如云。一年四季上州下府、骑马坐车、肩挑手提的人络绎不绝。直至解放初期这里仍然是周边地区农贸物资的交易所,日常用品的集散地。
从明清到现在,王氏宗族出过不少名人能人。王政海的六世孙王朝干为明代举人,任过四川成都知府;王自茂为清光绪时庠生,任过湖南省参议员……王氏后人除了在政界任职外,文化名人也不少,光清代太学生有40余人,举人1人,贡生5人,庠生10余人。解放初在外读书做官的达100多人。现在全国各地军界政界、文化教育界任职的王氏后人也有百余人。因时代变迁,志趣各异,现王氏子孙中有定居四川的,也有侨居海外及港台地区的。
全国解放后,王家大院由政府分给当地群众,几十户外来人家居住至今。”
由于历史的变迁,人为的破坏,特别是1958年大炼钢铁对林木的毁灭性砍伐、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历史文化艺术的摧残,浪石村风光不再,面目全非。由于保护不力,有些古民居被村民推倒了,并在原址上修建了现代建筑。
古民居现有历史记载的保留最古老的房子,是在康熙52年8月,第一次改建的民居。而浪石村四通八达的石板路则是修于雍正年间,而今残留甚少。古民居的石刻木雕遭到了不同程度毁坏,当年为我们留下惊世骇俗艺术珍品的木雕石刻大师们已无从查找,给世人留下了遗憾。在古民居院落中,随处可以看到门窗上的雕花、石墩上的雕刻、木梁上的浮雕,然而,让人感到遗憾的是,有很多的木雕石刻在“破四旧”时已被人为破坏掉了,许多浮雕上的人物都被铲去了头颅,使人难以辨别。庆幸的是古民居原貌尚存,木雕、石刻、对联也保存了相当一部分,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